撕页广告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25年金融风向标

金融时报客户端 2025-03-14 11:27

近期,《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发布,提出了2025年主要经济预期目标,并对重大宏观政策做出安排部署。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改革、风险防范等多个维度提出明确方向,释放出政策层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号。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企稳向上、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思路。

去年,中国人民银行数次实施了比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整,特别是9月份推出了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在总量上,货币政策取向是一种对状态的表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近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几年多次降准降息,我国货币政策的状态是支持性的,总量上比较宽松。今年,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

除了总量功能之外,今年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功能继续得到重视。《报告》提出“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以实现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分析认为,预计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持续聚焦重点,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各类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向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微民营企业、绿色低碳、重点群体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潘功胜特别提到,今年将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拓宽政策支持的覆盖面,并科学运用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小微、养老金融等领域。同时,将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此外,还将用好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与证监会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提法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指明了方向。

“今年科技金融的重要发力点将集中在创新融资模式、优化金融服务上。”恒银科技董事长江浩然预计,今年金融服务的智能化转型将会大大提速,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将更加完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政策激励,拓宽资金渠道,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以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复杂多元,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企业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有很大差异,从供给侧看,金融服务供给的适配性需进一步提升。潘功胜表示,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同时还将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

我国融资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这就需要积极稳妥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试点扩大到全国18个城市,取得积极成效,签约金额已经超过3500亿元。3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发文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范围扩大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

资本市场对促进产业和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全球经验看,很多引领性科技企业的崛起,离不开长期耐心的资本投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将进一步鼓励支持私募基金投资人、管理人坚守长期主义,不断增强对企业的长期支持以及增值服务能力,支持科技企业专注主业、潜心研究、创新引领、厚积薄发。此外,还将不断完善私募和创投基金监管制度规则,围绕优化退出“反向挂钩”政策、推进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健全基金份额转让制度、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和并购基金发展等,进一步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并与有关方面共同推动完善考核容错等机制,支持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去年9月和今年1月,证监会会同相关方面出台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为实现“长钱长投”创造更有利的制度环境。目前来看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不断显效。数据显示,去年9月以来,各类中长期资金所持A股流通市值从14.6万亿元增长到17.8万亿元,增幅达到22%。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出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

中国银行研究院撰文指出,《报告》提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其风险偏好低,对抵押物、抵押方式有较高要求,这与科创型企业特点不相匹配,因此,引导中长期耐心资本入市,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有助于呵护股市长期稳定发展。中长期资金关注长期收益,对市场短期波动容忍度高,能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实现股市稳定运行和长期资金增值的良性循环。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今年资本市场的支持重点是支持并购重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方面,最终目标是形成“政策支持—资金入市—企业成长—回报反哺”的良性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也着墨颇多,在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金融领域风险方面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在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稳住楼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些表述延续了去年中央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调。

金融行业运行情况方面,数据显示,到202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6%、不良贷款率1.5%、拨备覆盖率211%,均显著高于监管标准,这些银行业主要指标也显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性。同时,金融风险也稳步收敛,去年,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配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综合运用在线修复、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稳妥处置中小银行风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已下降一半。

谈及今年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与转型的方向,连平表示,要注重一体化推进,即要通过积极补充一级资本、优化调整股权结构、差异化资本监管、兼并收购、市场化退出等多重措施、多方合作以合理处置和化解风险;同时也要结合其服务于县域及以下、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服务于乡镇居民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推动差异化、内涵式发展。


【责任编辑 :韩涵】
阅读 83次 参与 0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