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页广告

央行重磅发布!

金融时报客户端 2025-04-14 11:19

4月13日,央行发布了金融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7%。狭义货币(M1)余额1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社会融资规模方面,2025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

“可以看到,M2增速基本稳定,M1增速上升较多,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加快。”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总体来看,金融总量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其中,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89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处于高位水平。此外,贷款同比多增,也为年初经济平稳开局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多重积极因素

推动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

对于3月金融数据,业内人士分析,3月经济仍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信贷需求有所回升,推动贷款增长好于预期,叠加政府债券发行增多等因素,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有所上行,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此外,在金融体系继续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企业、居民等资金需求端出现了更多积极变化,共同推动3月贷款增速回升。

“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回暖是3月贷款的重要支撑因素。”有业内专家谈到,数据显示,3月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经营景气程度都有提升,其中制造业PMI达50.5%,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同时,重大项目建设也在加速落地,百亿级以上的大项目增多。这些积极因素反映到信贷市场,体现为有效融资需求的回暖。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有全国性银行反映,该行西部地区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进度明显加快,贷款需求相应走高,年初以来累计向当地重点项目发放的贷款同比增长67%。

与此同时,消费贷款增势向好也对近期贷款增长有支撑作用。近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很多大力提振消费的措施,政策效果也在显现,消费者更有意愿增加高品质消费。金融系统积极助力提振消费,银行在保证商业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加大了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并通过丰富金融产品、提供便捷服务等,更好满足了居民消费信贷需求。

不过,业内专家也提示,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有效消费需求的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也要维持合理有序竞争秩序,防范难以覆盖经营成本的低价竞争,通过下沉服务、挖掘客户、做大蛋糕,保持理性定价,促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还要看到,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是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拓展消费场景,确保消费贷款真正用于支持消费,实现金融支持消费的政策意图。

政府债券加速发行

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因素影响后贷款增速更高

业内专家分析,3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达7.4%,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还未考虑地方债务置换因素的影响。

去年以来随着地方再融资专项债加快发行,融资平台等主体用发债资金归还银行贷款,地方债券置换贷款的情况增多。去年四季度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超过2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又发行超过1.3万亿元,市场调研初步估算,对应置换的贷款约有1.6万亿元,还原后人民币贷款增速超过8%,贷款支持力度实际上比统计数据还要更高。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不会受到专项债券置换贷款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当前的金融支持力度。目前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已在8%以上,呈稳步走高态势。贷款增速还原专项债券置换因素后,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也会大体接近。

与此同时,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带动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继续提升。今年3月除了贷款外,政府债券新增近1.5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万亿元。特别是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维持较快发行节奏,短期看融资平台债务置换归还银行贷款,可能会影响信贷总量,但长期看有利于缓释地方债务风险,推动融资平台完成市场化转型,腾挪出更多地方财力来增强经济发展动能。近期财政部还公布将发行首批5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专家表示,为国有大行补资本,能够增厚银行安全垫,更好满足国际监管要求,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预计未来可撬动4万亿元信贷增量。

“近期信贷需求回升主要与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预期趋稳有关。”有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解释,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今年以来金融总量数据进一步好转,实体经济需求回暖是根本。去年一系列宏观政策发力,有效扭转社会预期,行业环境出现改善,企业等经济主体投资意愿也有回升。宏观政策协同效应明显增大,除了货币政策明确适度宽松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政府债券发行和财政支出节奏明显加快,多地重大项目也在加速落地,这些最终都体现为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需求,带动信贷加快增长。

对下一步金融数据,业内人士分析4月是传统的信贷“小月”,叠加当前外部冲击加剧的影响,业内人士预计部分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可能回落。不过,他也补充,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各方面还会继续保持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助力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金融部门也在多方施策稳固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挖掘国内有效需求,总体来看下阶段金融总量增长仍有支撑。

信贷结构亮点多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见效

总量之外,结构方面的数据亮点颇多。“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融资需求不断上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成色更足。”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此外,有市场机构调研发现,招商银行某分行今年开年向一家新材料公司发放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贷款1193万元,用于支持300吨光伏及半导体用碳化硅陶瓷制品智能制造一体化项目;浙江某药业有限公司历时4年自主研发的预充式导管冲洗器于今年年初投产,温州地区一家银行为其提供1000万元融资,助推企业扩大产能打开市场……这些案例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一个个缩影。

从金融统计数据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一直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数据,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80万亿元,同比增长9.3%,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与此同时,2024年在供给和需求两端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显现,个人住房贷款也迎来较快增长。“这主要与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迎来‘小阳春’有关。”业内专家分析,3月不少城市新房和二手房成交活跃度都明显提升,30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整体同比增长20%以上,成交回暖带动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增多。有国有大行东部地区分行反映,3月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较上年同期大体翻了一番,提前还款的情况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后也有较大缓解。


【责任编辑 :韩涵】
阅读 45次 参与 0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