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页广告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自治州沧桑巨变之城镇化建设篇

昌吉日报 2018-11-05 12:31

天山脚下的美丽家园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自治州沧桑巨变之城镇化建设篇

昌吉市滨湖河沿岸秀丽风光。 记者 何龙 摄

昌吉新闻网讯(记者 王薇)庭州大地,一座座标志性建筑鳞次栉比,一条条宽阔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商业新区拔地而起……目及之处,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开放是风,改革为潮,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成长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城镇化的新篇章,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昌吉,也与祖国休戚与共,风雨同行,书写了一路辉煌。

回首40年,一代又一代昌吉人为这片土地的壮丽辉煌拼搏,为这个时代的伟大梦想追逐,踏歌前行。截至2017年,全州城镇常住人口143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9%,园林绿地面积5410公顷,成功申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和自治区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县)市。

展望未来,昌吉将怀揣着勇气与梦想,续写下一个辉煌!

宜居环境 绘就秀美城市崛起美景

10月的水磨河进入了枯水期,水量逐渐减少,河面变得平静,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恬静和安详。

水磨河,古城人心中的母亲河,其源于天山冰川暗流溢出,由无数眼泉水汇流而成,长约二十多公里,流向西北,穿城而过,注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水磨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在水磨河流域采集到大量的史前及其他朝代的文物,分布有唐朝墩、吐虎玛克古城遗址和甘省、直隶会馆及药王庙、关帝庙、三清宫等古建筑。

58岁的段淑贤是土生土长奇台人,她还记得昔日的水磨河万泉喷涌、四季不枯,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80年代初期,河里还有食指粗的狗鱼,年轻人都喜欢在河岸边野炊、游戏,美丽的母亲河吸引了不少大雁、野鸭,成为当时奇台一处美景。”

后来,由于过度垦荒造田,地下水超采,水源渐趋枯竭,于90年代中期断流,河床干枯。奇台县三清宫社区主任助理艾尼斯罕·玉努斯回忆,从那时起,河道两岸的民宅私搭乱建,大家开始往河里乱扔垃圾,每年3月中旬防洪期都能清理出十几吨的垃圾,加之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滞后,沿河居民生活环境堪忧。

2013年,奇台县启动了“建设美丽家园,保护母亲河行动”工程,投资17.4亿元实施水磨河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棚户区改造2097户,河道设计泄洪流量45立方每秒,河道治理工程5.4公里等,再现“金奇台、旱码头”雄风。

“现在,路宽了,楼高了,灯亮了,景美了……如今,连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也很难找到旧城的痕迹。”段淑贤由衷地感叹,改革开放40年,古城变样了,更漂亮了。

40年来,我州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主动落实清新空气、绿化美化行动,全面拉开城市骨架,加快扩容提质建设,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奇台县水磨河生态景观走廊等一批精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稳步推进,2017年底园林绿地面积1114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79%,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环境已成为全州居民最大的民生福祉。

维护民生

住房保障承载希望港湾

城市建设没有休止符,最终目标是维护和发展民生。住房,在老百姓心中,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承载希望的港湾。

历届州党委、政府坚持把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群众的“安居梦”。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住房保障事业先后经历了住房制度改革、经济适用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安居工程的发展。

1978年—1998年,我州主动落实福利分房等住房惠民政策,20年间人均住房面积由6.7平方米增加至17平方米,增长了约2倍。1998年以后,根据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城镇住房向市场化、货币化、商品化改革方向发展,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科学安排土地供应、构建多方融资机制。由此,实行了几十年的住房分配体制正式宣告结束。

1998年-2017年,全州商品住房完成投资711.74亿元,竣工量达到5654.19万平方米,截止2017年底,人均住房面积增加至48.11平方米,超过全国人均面积7.31平方米。

从2007年开始,我州开始受理廉租住房申请发放申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了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了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截至2017年底,累计投入34亿元,实施公共租赁住房40929套(含廉租房10864套),解决了约12万城镇低保、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人员及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为带动全州棚户区改造工作加速推进,我州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作,坚持把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作为党委、政府的重大民生工程,除在财政投入、建设用地、税费和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外,还允许在改造项目里,配套建设一定比例商业服务设施和商品住房。2010年—2017年,我州累计投入238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430个,完成棚户区改造征收户数87779户,共开工建设房屋43918套,竣工43284套,使近25万各族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2004年起,我州实施抗震安居工程,按照“面积、功能、质量、产业二十年不落后”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配套全面实施安居富民工程。截至2017年,近30万农牧民乔迁新居。

发展提质

强化城镇基础服务设施

如果将水厂比喻成城市供水的心脏,地下密密麻麻的管道就是动脉,将干净的“血液”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为了提高城市供水的能力,特别是供水的可靠性,今年6月30日,昌吉市努尔加水库城镇供水工程第三水厂项目通水试运行,首次引用努尔加水库地表水作为水源,在设计上采用机械混合、小孔眼网格反应池、斜板沉淀池、臭氧氧化和高效气浮等净水工艺,将努尔加水库中来自天山的雪水净化为饮用水标准。

第三水厂建成后,远期年供水量可达1.1亿方,按照昌吉市政府的宏观配水要求,每年可向市区供水6700万立方米,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供水2000万立方米、八钢工业园供水1900万立方米,向二六工镇、滨湖镇、佃坝镇、六工镇等乡镇集中供水40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昌吉市及周边乡镇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绿化用水难题,进一步推进昌吉市城乡供排水水务一体化建设。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坚持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作为住房保障的民生工程,昌吉努尔加水库、特变热电联产等重要基础设施工程顺利竣工,城镇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燃气、集中供热、综合交通等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州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7.77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州供水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55%、95.68%和97.52%,集中供热普及率87.80%,城市燃气普及率98.02%,城市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城市人均道路面积20.65平方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34平方米。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长大的梦想。一天天成长的昌吉,正一天天生动起来,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逐梦而行。


【责任编辑 :刘晓燕】
阅读 142次 参与 0次

评论0